原标题:解构银行间非标准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银行表中的非标准,如银行通过经纪人的资产管理计划使用自营基金投资信托或投资非标准,在同行业中可称为非标准。这类业务对自营基金的影响主要在于报表的返回。再加上过渡期,如果非标准的确认规则过于严格,更多的资产将需要在2020年改变它们的账户(通常被称为回归表,但事实上,只要资本和风险收益是准确的,它们将总是在表中,只有账户会改变)。
2019年,上市银行表外非标准规模为5.59万亿元,较2018年年报下降1.28万亿元,降幅18.6%,仍保持下降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总的来说,非标准同业压缩对未来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在过去两年的严格监管下,大部分同业非标准投资在授信、风险计提和资本计提方面已经全面实施,很难通过非标准同业投资绕过与资本计提和拨备相关的监管。
本文纲要
一、2019年银行表内非标发展情况
1.非标准资产的定义和划分
2.统计描述和横向比较
3.同行间非标准分类的比较
二、同业投资和非标的未来
1.银行间业务的主要类型
2.银行间投资生存逻辑(扩张逻辑、未来约束)
3.银行间投资渗透逻辑
4.流动性匹配率约束
一、2019年银行表内非标发展情况
1、非标资产的定义及划分
新的资产管理条例正式发布后,标准化资产的认定是指同时符合“平等分化、可交易;充分的信息披露;集中登记和独立保管;公平定价和完善的流动性机制;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交易市场交易五种条件的债权资产。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除标准化债权资产以外的所有债权资产。然而,在4月18日新的资产管理条例发布后,由于缺乏详细的规定,标准与非标准的识别一直没有实施。根据旧的监管规则,银行和信托机构实际上决定了哪些资产是非标准的。
2019年10月,央行发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征求稿)》,2020年5月,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11项金融改革措施,规范的债权规则预计将在近期实施。从征求汇票的规则来看,央行已经明确划分了招标和不招标的范围。与本文的分析相关,除公开发行证券投资基金外,所有特殊目的公司或资产管理计划均被视为非标准。
标准和非标准的最大区别是术语不匹配。这将对银行财富管理和信托等资产的未来配置产生巨大影响:毕竟,一旦它被认定为标准化债务资产,就意味着它不会受到期限错配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新的资产管理法规得到严格执行,非标准规模将会大大减少,并且更难以投资于符合新的资产管理法规要求的新产品。
然而,自营基金的非标准投资(即同业非标准投资)与新的资产管理规定关系不大,因为自营基金的期限足够长,对期限错配不太敏感,但也受到2017年以来银行间业务严格监管的影响,近三年大幅缩水。
除资产管理产品外,标准与非标准的识别也影响商业银行自营资本投资的资本提供。本来,非标准与资本应计并无关联,但监管者目前的态度是,一旦不包括在标准中,结构性产品就不能算作资产支持型产品,不能按照资本的20%来计算资产支持型产品的优先权,也就是说,它不能被认定为本次征集的标准,也不能被认定为资产支持型产品
据统计,2019年所有上市银行都采用了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因此同业非标准规模的具体会计科目与往年不同,但不影响本文的分析。根据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资产分为三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及以摊余成本法计量的金融资产。相应的科目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债务投资和债务投资。在2018年度报告中,大部分银行仍然使用旧的会计准则,非标准形式主要存在于应收账款投资科目中。
从具体来看,本文中的非标准规模主要是“以摊余成本法计量的金融投资”科目下的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和信托受益权加总收益;交易金融资产不计算在内。由于不同银行的表中非标准口径存在差异,可能与表中实际的非标准口径不同。
(2)横向比较
结合年报数据,上市银行19年非标准规模为5.59万亿元,较18年年报下降1.28万亿元,降幅18.6%。根据以前的统计(边际放松,去哪里?)与17年来的非标准量表相比,18年来的非标准量表下降了20%左右,因此2019年,表中的非标准量表仍保持持续的压降趋势。如下图所示,大部分规模的同比变化都用绿色箭头表示,但与前期相比,压降有所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