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填补有效需求缺口是当前经济复苏的核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6月2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核心应该通过迅速增加有效需求来弥补日益扩大的供需差距,从而使市场周期正常化,从行政恢复生产转向市场自循环恢复生产。
经济将呈现季节性复苏。
在中国人民大学同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研究团队分析预测,2020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6.8%、2.5%、6.5%和7.5%,显示出持续且相对强劲的季度复苏。如果不考虑第一季度疫情严重控制期间的异常经济表现,第二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同比增长5.6%,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任务。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中期报告认为,从经济关闭到宏观经济周期的最终正常化,中国经济复苏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生产复苏、需求复苏和供需平衡。当前的经济复苏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即以促进恢复工作和生产为主导、以修复供应方为标志的行政性经济复苏已经完成,但以扩大需求为主导、以修复经济周期为标志的市场化深度复苏才刚刚开始。
该报告的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表示,中国的经济复苏之路逐渐清晰。第一季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底线得到有效控制。第二季度,在恢复工作和分娩后,供应方面基本恢复。下半年,在规模政策的全力推动下,需求继续上升,新一轮改革红利逐渐显现。预计全年将出现相对强劲的季度复苏趋势。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预计将迎来一个久违的快速经济增长时期。能否突破惯性,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取决于通过这一轮规模政策和一系列改革措施,重建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格局。
高度警惕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报告指出,我们应该高度警惕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六大风险和挑战:疫情发展存在变数,外部形势严峻复杂,我们需要坚持底线思维。需求修复慢于供给,供需差距继续扩大,内需需要全面扩大。内部结构分化严重,短板效应可能明显,因此“六保”任务需要压缩。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模式趋于保守,需要一根“强心针”。政策传导存在障碍,相关机制有待理顺,宏观调控有待完善。趋势力量逐渐变得明显,潜在增长率可能下降。需要改革来促进动能转换。
刘元春强调,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生产者价格指数上升、工业增长率放缓、私人和制造业投资复苏乏力、消费水平持续收紧,充分表明行政恢复工作和生产已经面临瓶颈,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开始制约经济复苏进程。
刘说,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全景分析表明,以恢复工作和生产为先导,以供方修复为动力的第一阶段经济复苏已经完成。需求不足取代了供应链中断,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而疲软的消费成为宏观经济周期的关键阻碍点。最近意想不到的表现
根据政府已经颁布的一系列政策,研究小组提出以下建议。
把握经济复苏第一阶段带来的信心提振窗口期,以中期“预期管理”为各项宏观政策的指导和重要出发点,坚决推出大规模一揽子政策。
高度重视流行病冲击下各种微观市场主体行为模式调整的宏观经济后果,特别是居民消费行为和企业投资行为的过度“保守”倾向,不仅会减缓经济复苏的步伐,还会导致一些传统政策措施和预调整微调模式的失败。因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必须做出某些努力。
随着中国经济复苏进入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必须从行政恢复工作和生产转移到有效需求的迅速扩大,以实现平稳过渡到深度市场复苏。在迅速实施一揽子大规模政策和有效的需求促进战略的同时,应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从特殊的流行病救济转向有效的需求刺激,从供应方支持政策转向需求方扩张政策。
实施更积极、更有希望的财政政策,必须以国务院政府的工作报告为基础,科学地与一揽子大规模政策相结合,以打破宏观经济周期。建议在国家预算报告中安排的扩张资金应用于引入消费、投资和工业三个“规模”政策和计划。
更加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应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相协调,形成政策协同,更好地发挥政策乘数效应和预期导向作用。进一步解决政策利率传导和风险分担机制问题,合理压低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利率。
宏观审慎监管应与反周期货币政策相协调,重点放在“建立市场秩序”上,而不是放在收紧上,以防止风险积累,同时避免市场预期的混乱。
以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扎实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启动新一轮以形成国内大流通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释放制度红利,巩固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疫情爆发前刚刚开始企稳回升的来之不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