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起第一只筹集新资金的基金想尽快建店

2020-04-14 08:56 来源:中国证券报

目前,新基金的发行不尽如人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第一轮很冷,公共基金很平静,有了另一个计划。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对新基金的初始规模相对冷淡,而对新基金的设立和配售要求则相对迫切。就连一些基金经理也表示,他们希望管理下的新基金在发行阶段不会花费太长时间,而是应该尽快成立,并尽快进入建仓周期。

据统计,自4月份以来,工银瑞信元星混合基金、财通行业领先选择混合基金、前海开源新兴产业混合基金、鹏阳晶科混合基金、深万岭信用安信汇轩混合基金等多只股票型基金已提前结束募集。这批资金被提前筹集并进入建仓期后,有望成为市场的又一股力量。

几只基金提前结束筹资

4月11日,工银瑞信基金宣布,4月7日,工银瑞信元星混合基金开始募集资金。最初的筹资截止日期是4月30日。但公司决定将新基金的募集期提前至4月20日,从4月21日(含)起不接受认购申请。这意味着,仅在基金募集后四天,工银瑞信就决定提前“移除”新基金。

领先的金融通信行业选择的混合基金也出现了提前终止融资的情况。财通基金日前宣布,将于2月13日开始募集财通行业领先的精选混合基金。最初的截止日期是5月12日。然而,财通基金决定将新基金的截止日期提前至4月8日。

前海新兴产业开源混合基金于4月8日宣布,并决定将募集新资金的时间从4月8日延长至4月17日。然而,4月9日,该公司宣布募集前海新兴产业开源混合基金的截止日期已提前至4月8日。仅仅一天之后,公司改变了主意。

除上述基金产品外,自4月份以来,已有不少新基金如前海新兴产业开源混合基金、鹏洋晶科混合基金、申万岭新安新汇轩混合基金等提前结束发行。

这种情况是因为热点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最近,除了易方达消费精选股票型基金提前结束融资并进行比例配售外,爆炸性基金产品在市场上很少见。最近建立的基金产品大多是“线上建立的”。以4月11日宣布的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灵活分配基金为例。其成立规模仅为2.04亿元。其中,基金公司的员工也认购了超过168万只新基金。

即使是上述早期募集的基金产品,其初始报告卡也几乎没有发行。公告显示,鹏阳景科混合基金的设立规模为2.1亿元。沈万陵新安新汇轩混合基金首次募集3亿元。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考虑

针对上述情况,业内人士在《中国证券报》上告诉记者,这背后可能有不同的考虑。“这可能是由于公司的品牌和市场形象。毕竟,延长融资期限并不好。为了避免尴尬,最好在到达公司界限后宣布成立。”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

一些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对新基金的首次发行规模相对漠不关心,而对新基金的设立和设立的要求则相对迫切。新基金选择追求速度而非规模,实际上是基金发行和投资建仓之间的斗争。

一些公开发行机构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追求初始规模是不现实的。最好低估初始规模,让新基金提前成立并投入运营。“新基金的规模被整个公司低估了,而成本效益比o

一家银行,一家公共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表示希望管理的新基金在发行阶段不会花费太长时间,而是应该尽快成立并尽快进入仓库建设周期。“起始规模对市场部更重要,对我来说,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我不介意慢慢筹集新资金。与其花很长时间在配送上,不如先建立公司,这样我就可以先建一个仓库。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加快建仓步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你还可以更冷静地购买被错误杀死的高质量目标。”基金经理说。

公开发行看到多重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对新产品上市快速建仓的需求,而非首次发行规模,反映了其对当前市场的看法,即尽管市场仍将存在短期冲击,但冲击中有机会,一些高质量的机会正在出现。

中欧基金指出,虽然市场近期有所反弹,但整体区间有限,总体上仍与悲观的经济预期和利润下降纠缠在一起。从公布的季度报告来看,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新的皇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大多数对业绩压力最大的公司都集中在纺织和服装、休闲服务、交通以及汽车和家用电器等消费领域。然而,投资者仍然可以找到一些相对繁荣的行业,包括农业、电子、医药、公用事业和电气设备。其中,农业正处于供需价格失衡的上行周期,利润继续提高;这种流行病对电子部门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医学是由流行病催化的。对设备和消耗品的需求正在增加。利润贡献巨大。建议关注上述行业的投资机会。

国泰基金认为,在短期内,在稳定的就业政策和海外市场对出口和风险偏好的影响的背景下,重点应该放在基础设施产业链、医药和食品等基本消费品上。从全年的维度布局来看,下半年海外疫情和海外资本市场波动有望放缓,风险偏好抑制因素有望缓解。5G上升周期带来电子、计算机、媒体和其他行业的繁荣。消费电子、半导体和其他行业的繁荣有望随着未来国外疫情的爆发而改善。在双积分效应、特斯拉和大众本地化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增长率预计将在下半年出现拐点。长期看好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尤其是在高端制造和进口替代方面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

(责任编辑: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