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冰(Li Bing)接近年底,电信欺诈也进入了频繁发生的时期。
近日,360金融反欺诈实验室(360 Finance)旗下的反欺诈研究团队,与360手机卫士联合,通过对2019年全年假贷APP电信欺诈案件的调查,发布了《2019年假冒借贷APP电信诈骗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假贷APP电信欺诈的方法。
《报告》指出,2019年假冒贷款应用诈骗是一种高发的电信诈骗手段。诈骗团伙通过短信和网页广告等假冒的知名贷款应用广泛传播他们的网络,并通过收取费用、解冻费、存款和贷款前担保等费用来骗取用户的钱。
23.6%的受害者不断被诈骗
目前,随着各种支付方式和网络工具的发展,骗局不断被翻新。今天的新把戏特别集中在手机上。非法分子利用在线社交网络以及各种新的支付工具和互联网交易平台进行欺诈,诡计层出不穷。
根据360金融反欺诈实验室和360手机卫士的统计,52.1%的受害者接触过假应用程序;通过电话分析反欺诈数据。超过五分之一的受害者被连续欺骗。
令人惊讶的是,曾经是网络主力军的90后成为这类电信欺诈的主要群体,占45.1%。
具体来说,《报告》显示,自2019年9月以来,电信欺诈呈上升趋势。根据2019年10月的数据,其欺诈增长率高达223%,23.6%的受害者一直被欺骗。其中,76.4%被骗一次,16.9%被骗两次,4.1%被骗三次,2.6%被骗三次以上。
从骗取的金额来看,大部分不到5000元,占63.8%;骗取人民币5000-1万元、人民币1万-2万元、人民币2万-5万元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8.8%、10.1%、4.8%和2.6%。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贷款前费用是诈骗集团最常用的伎俩。诈骗的费用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手续费、解冻费、押金、修改费、包装费等,分别占42.8%、22.8%、19.3%、8.6%、4.9%和1.6%。
360金融反欺诈实验室专家告诉记者《证券日报》,“正式的网络平台在贷款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这些费用肯定是骗子!所谓的相关资金、履约保险费、保证金和银行卡解冻费都是骗子的话。“
80后和90后互联网巨头更容易被欺骗。
此外,记者《证券日报》注意到,根据受害者的年龄分布,90后占4.0%,90后占45.1%,80后占32.9%,70后占13.1%,60后占4.9%。有趣的是,在假冒贷款APP电信诈骗中,中老年人不是被骗的主要群体,而90后是被骗的重要群体。
从受害者获得的虚假应用渠道来看,有电话、短信、微信、搜索、QQ、网站等,分别占52.1%、24.6%、7.0%、5.6%、5.6%、1.4%和3.5%。不难看出,超过一半的受害者通过电话接触到假贷款应用程序。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底,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监测数据显示,共收录互联网金融网站63,590个,发现互联网金融钓鱼网站48,100个,受害用户120,000个,下载互联网金融钓鱼应用2,801个,累计3,334.7万次。因为这种假应用程序的名称、图标甚至用户体验都与真正的应用程序非常相似,所以大多数用户很难区分。
自2019年以来,虚假贷款应用欺诈、取消网上贷款账户额度欺诈等电信欺诈手段不断翻新,造成巨大危害。小额信贷、支付宝和360借记卡等大型平台发布声明,提醒APP电信欺诈。
2019年12月16日,在公安部刑事调查局的指导下,阿里巴巴、蚂蚁金融服务等360家金融和ISWG(互联网安全工作组)理事机构联合发布反欺诈提案,将推动反欺诈合作